除病树别看衰整片林
(相关资料图)
原标题:除病树别看衰整片林
8月19日,我们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医师节。今年的医师节注定与往年不一样——7月以来,被称为“史上最强”的反腐风暴席卷整个医药行业,随着各地“医蠹”应声落马,反腐还在继续深入。8月15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有关问答》提到,要实现医药领域腐败问题治理系统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。
决心力度大、调查面广、系统性强,是此轮医药行业反腐的突出特点,因此涉及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,社会面上形成了超高关注度。然而在这个“刮骨疗毒”的关头,我们要时刻牢记医药领域反腐的初衷是肃清“医蠹”,净化医疗生态,还利于民。医药领域反腐本质上是深化医药改革的行动,值得期待,全社会应该共同营造健康理性的舆论氛围为之护航。
当前,随着一些医疗腐败案例的公开,舆论场上“有一个算一个”“医生没几个是清白的”等论调不时冒出,还有人编造“张文宏妻子是医药代表”等谣言,释放“仇医”的“毒气弹”。压力之下,一些医生发出了“加班没有加班费”“极少贪腐代表不了辛苦的群体”之类的声音,多少带着点无奈。
除病树别看衰整片林。医药领域反腐值得期待、十分必要,但舆论如果对整个医药行业、医生群体带上“有色眼镜”,反而会束缚住整治的手脚,不利于反腐向深处推进。老百姓都知道,“不放过一个坏人,不冤枉一个好人”。国家相关部门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,剑指腐败,挖出“医蠹”,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。这个时候,一些网民特别是自媒体账号宣扬极端观点,违背了这场整治行动的初衷,把舆论带向道德审判境地。
背后缘故,或许可以从这几方面理解:一是医患关系本就脆弱,在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医疗环境中、在医疗专业门槛前,患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,一线医护人员容易遭迁怒;二是市场化引入医疗体系以来,医药领域反腐持续了二十年,大量案例累积,民众形成了较强的反腐期待;三是一些人在互联网上发言缺少自律,所谓的“喷子”四处流窜,借着反腐浪潮掩护,对医生群体发起无差别攻击,以达到泄愤目的,甚至以此博流量,为自媒体账号牟利服务。
不要忘了,医生群体曾经以生命守护我们。疫情期间,他们的牺牲付出仍然历历在目,一些名字永远“留在”了那场无声的“战疫”中。当世界归于平静,医生默默从“最美逆行者”回归平凡职业角色,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功劳已经被抹去,可以成为随意抹黑的对象。
医生和患者某种程度上是“命运共同体”,“仇医”的风气一旦蔓延,不只寒了医生的心,也将给好不容易修复的医患关系,造成新的“创伤”。一种互不信任、互相不忿的医疗氛围,会让医患双方都很受伤。
这类现象也对医药领域反腐提出了更高要求,不能仅仅有运动式反腐,还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,完善相关制度和监管机制,重新调整资源分配格局,激浊扬清,帮助医疗行业守牢“妙手仁心,悬壶济世”的职业初心。(张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