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资讯 > >正文

当前焦点!理论·智库丨推动“智力”融合 建设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交流高地

来源: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:2023-06-27 11:21:05


(相关资料图)

许和连 邓玉萍

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进行“三位一体”统筹安排、单列阐释,提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要求。立足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,湖南实现了对非经贸多个创新,比如拓展农产品进口、二手机械出口等新贸易品,探索跨境电商、易货贸易等新业态。湘非经贸正在进入从“无”到“有”、从“有”到“量”、从“量”到“优”的多领域全方位升级的新阶段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进一步夯实“智慧”要素供给,持续为中非经贸合作赋能,具有重要战略价值。

近年来,湖南建成了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、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促进会、中非经贸产教联盟等智力平台,并结合职能定位在各自领域创新发展。比如,围绕“经贸、地方、务实、致远”建设目标,由湖南大学牵头组建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,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承担、中非经贸合作基础数据库建设、对非政策文件和智力支撑、中非经贸合作岳麓论坛平台搭建、国内外高校智库及期刊资源合作、中非经贸多层次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。目前,面对中非经贸合作长效交流机制建设需要,结合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新要求,中非经贸合作智力支撑在理论实践结合、知识体系建立、学生创新创业、跨机构协作等方面仍有突破空间。

政产学研多方合力形成问题研究清单。在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过程中,政府、高校、协会等各自围绕其职能定位,推动发现和解决所关心领域的问题。现实最为鲜活,问题也会具体多样,涉及大量主体参与、多个环节协调、不同资源投入等;理论务求透彻,强调底层逻辑、问题前瞻及系统思维,须注重从重大长期问题中找到一般规律。推动湘非经贸走向中长期增长,应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多方合力,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,形成问题研究清单,并善于从“小”问题入手找到突破口,从系统层面找到全局最优解。不仅要从供需信息对接、优化资源配置、提升贸易效率等短期问题着手,更要立足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初衷,结合国家战略需要,着眼于中长期问题的提炼和研究,进而推动形成集成式创新与长期制度竞争优势。

推进非洲区域国别学学科布局和发展。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、教育部最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,区域国别学被设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,可授予经济学等学位。目前非洲区域国别学(经济学)还处于起步阶段,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在相关课程建设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向有一些尝试并实现了部分领域的跨校合作。就高校而言,这些尝试距区域国别学学位点建设要求还存在短板,比如单一学科力量不够、交叉融合不够紧密、知识体系有待健全、人才培养规模不足等。针对我省大力发展中非经贸合作的现实需要,结合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的现实基础,建议搭建非洲区域国别学(经济学)交叉学科平台,整合相关高校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,通过联合研究、跨校选课等形式,推动各学校结合优势学科,发展建设“中非经贸合作”学位点,共同打造中非经贸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。

推动非洲来华留学生在湘实习实践。非洲来华留学生是推动中非经贸合作交流的“种子”,可将所学专业知识、技能、合作信息带回去。当前一些非洲留学生在华开展实习实践不够顺畅,具体表现在培养方案中没有实习学分要求,或需要自行寻找实习机会,或实习流于形式。与此同时,我省大量企事业单位需要非洲留学生实习,以更好搭建对非合作桥梁。鉴于此,建议依托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,统筹资源搭建跨区域非洲留学生实习平台,推动跨校认定实习实践学分,提升实习岗位匹配度,实现非洲留学生培养与湘非经贸发展的双赢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打造非洲留学生创新创业平台,释放青年创业活力。

建设中非经贸合作智库联盟。近年来,湖南中非经贸合作研究快速发展,在全国已形成了一定影响力。但非洲研究具有跨学科属性,且涉及54个非洲国家,仅依赖湖南对非研究力量难以满足中非经贸合作的现实需求。建议由湖南代表性高校智库牵头,与国内外相关智库机构紧密合作,发起和建设中非经贸合作智库联盟,汇聚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问题,搭建研究信息共享平台、推动联合研究及成果转化、打造学术期刊和智库专刊,完善中非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为中非经贸合作长期发展贡献新的力量。

(作者分别系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秘书长,湖南大学教务处处长、教授;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研究员,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)

上一篇:

老人深夜野钓被困,来宾海事部门紧急营救

下一篇:

最后一页

x
精彩推送